本文目录
《凝视深渊》剧本介绍
剧本类型:现代 / 悬疑 / 心理 / 推理 / 哲思
玩家人数:6人(性别不限)
剧本热度:★★★★☆
适合人群:
推荐给喜欢心理对抗、哲学命题、黑暗设定和深度情感推演的玩家,尤其适合中高级玩家、戏精玩家、社交逻辑型玩家。新手慎入,但对于沉浸派玩家而言,是一场不可多得的心灵解剖之旅。
《凝视深渊》故事剧本
凌晨四点,某精神病研究中心突发火灾,六名幸存者被送往偏远山区的应急安置所。断电、断网、断联,所有人都“暂时安全”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房间里逐渐传出一串串陌生却又熟悉的低语——是广播?是内心?还是,某种召唤?
《凝视深渊》的故事设定在现实与幻觉交织的空间内,六位看似无关的人物,在一次心理应激筛查中被“巧合”聚集。他们原以为自己是实验的观察者,最后却发现自己其实是被观察的那一组。他们并不知道,这场实验的最终目的,是要证明:凝视深渊之人,终将被深渊吞噬。
剧本在时间结构上打破线性,以倒叙、交叉叙事、幻觉切片等方式不断重构角色记忆。每一次玩家发言,都可能“唤醒”他人脑中一段压抑的过去;而每次唤醒,都可能改变真相走向。这里没有绝对的善恶,只有未曾直面的自己。
《凝视深渊》人物介绍和阵营
《凝视深渊》人物介绍
在这部剧本中,六位角色代表着六种典型心理面具,每个人都有自己刻意忘记却又时常梦到的“那段经历”。他们不是传统意义的“侦探”或“嫌疑人”,而更像是心理深渊的旅人。
柯西:精神科医生,擅长催眠与认知行为疗法。他逻辑缜密、沉默寡言,却对每个人都能说出“像梦里听过”的话。
鲁山:前大学哲学教授,因“行为过激”而辞职。他沉迷尼采与维特根斯坦,讲话像谜语,行为反常,却隐约知道这场局的终点。
潘桑:网红心理播主,语速快、情绪化、极善操控气氛。她自称来做“纪录片采访”,但她的摄像机早已没有电。
时未:插画师,患有间歇性记忆障碍。她的画里总有一个上吊的人,却不记得那是谁。
谭羽:消防员,唯一一位从火灾中“救出他人”的人。他正义感强,却似乎不愿正视自己真正救下的到底是谁。
《凝视深渊》阵营介绍
《凝视深渊》的阵营并不以表面阵营设定,而是通过“心理归属”划分立场,采用意识主导型动态阵营机制:
保持理智阵营(目标是逃离幻境、重构现实)
柯西、谭羽、潘桑(初始阵营)
他们相信自己还能回到现实,主动寻找“逻辑链”与“梦中线索”,试图打破幻觉控制。他们希望通过解谜、证实真实感、寻找出口来逃离幻境。
沉沦深渊阵营(目标是接受幻境、摧毁现实)
鲁山、薛峰(初始阵营)
他们相信现实才是幻觉,幻觉才是真实。他们引导他人陷入混乱、制造幻觉共鸣,让更多人“不再挣扎”,最终“沉默地醒来”。
潜意识不定阵营(目标依据记忆变化浮动)
时未(漂移角色)
她的记忆恢复与否将决定最终归属。她既可能成为破局关键,也可能成为彻底崩溃的“深渊中人”。其他阵营角色需密切关注她的梦境、线索涂鸦和行为变化。
机制设有【记忆碎片搜集】、【幻觉回溯推演】、【角色间言语触发】等系统,阵营转移由触发机制与剧情进度共同决定。最终结局不以胜负计,而以“谁成功保留了自我”为标准评估玩家胜利状态。
《凝视深渊》玩家测评
《凝视深渊》是那种一坐下就会开始自我怀疑的剧本杀——你怀疑自己是不是这个角色,也怀疑你是否能接受角色将面对的真相。这并非传统意义的“找凶手”,而是一次沉浸式的“深度自省实验”。
玩家在试玩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感到“压抑但上头”。游戏前期仿佛在看一部实验性心理惊悚片,每个角色都像是拧着弦的提线木偶;而随着剧情深入,你会开始质疑:这些秘密到底是角色的,还是玩家自己的?甚至有玩家在结束后表示“感觉像是被剧本看穿了”。
机制部分极为精巧。虽然全程没有“杀人”、“尸体”、“手法”这些传统元素,但幻觉触发、语言锁、记忆拼图的组合让人时时保持推演状态,完全不会“坐牢”。特别是在游戏中后段,当“阵营转移”第一次被触发,整个桌面气氛会立刻崩到极点。
它的后劲也极强。不少玩家在游戏结束后都选择了沉默良久再开始复盘,因为太多细节一环扣一环,甚至有人回去翻聊天记录、角色卡,寻找“我当时是不是已经疯了”的证据。这种体验,恐怕只有极少数剧本能给予。
总结来说,《凝视深渊》是一场关于“你是谁”的探案,更是一场关于“你怕不怕自己”的凝视实验。如果你有勇气,你可以走进去。但出来的时候,你可能不会再是原来的你。
《凝视深渊》剧本资料网盘截图
百度网盘下载资料截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