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
《乐声》剧本介绍
剧本类型:现代 / 情感 / 悬疑 / 音乐题材
玩家人数:5人(3男2女)
剧本热度:★★★★☆
适合人群:
适合偏好文艺气息浓厚、情感关系复杂、逻辑推理与人物塑造并重的玩家,尤其推荐给中高级玩家、戏精型玩家,以及热爱沉浸式体验的玩家群体。
《乐声》故事剧本
十年前,一场轰动音乐界的“天才学生死亡事件”在南川音乐学院悄然落幕,校方封锁消息,媒体沉默,几位亲历者却从此命运悄然改变。如今,学院即将举办百年纪念音乐会,五位当年卷入风波的旧人被“特别邀请”回到现场——或作为演出嘉宾,或作为幕后协调者,但每个人心里都明白,他们此行不是为演奏,而是为了一场迟到的“演出”。
纪念厅的音响忽然播放起那首失传的协奏曲,曲调悠扬却令人不安。正是在这旋律中,十年前的事逐渐回放:一个被藏匿的录音带、一段遗失的谱子、一位在乐队中“消失”的少年——所有线索指向当年一个早被遗忘的名字。而五人之中,没人是真正的“旁观者”。
本剧本以音乐为媒介,将记忆、罪疚、复仇与谎言交织成一场内心协奏。每位玩家都必须在回忆与现实的拉扯中作出抉择:揭开真相?掩盖过错?还是,为了一个从未被宽恕的人,奏响最终乐章?
《乐声》人物介绍和阵营
《乐声》人物介绍
五位角色,每一个都藏着未说出口的旋律——有的音符是爱,有的则是罪。
任风:当年是乐队的中提琴手,如今是知名指挥。沉稳果断,看似最有成就,却最抗拒提及“那一天”。
吴信刚:负责舞台调音与技术的幕后人员,性格寡言,似乎从未正面参与事件,但手中握有关键的录音档案。
钱笙青:当年的钢琴主奏,现为音乐评论人,文笔犀利,口碑极好,却在某期专栏中无意暴露了十年前的一个细节。
黄齐生:原为声乐系学生,现为戏剧学院讲师,擅长用表演掩盖真实情绪,对“记忆”的叙述总带着某种编排。
曾聪齐:唯一仍留在学院工作的讲师,负责活动协调,看似忠厚老实,实则对校方隐瞒旧事有所知情。
《乐声》阵营介绍
《乐声》的阵营采用情感+立场复合机制,分为以下三类,每个角色的归属可能在游戏过程中发生转变:
揭幕阵营(目标:唤回真相,洗清当年冤屈)
钱笙青、吴信刚
他们希望借本次聚会揭示“那一年”的真正过程,还原那位死者的清白。他们主导调查与线索收集,推动时间线梳理。
掩幕阵营(目标:维护现有声誉,避免真相曝光)
任风、曾聪齐
对他们而言,过去的揭露只会带来毁灭。他们以和解、合作为外壳,实则在拖延与误导调查方向,试图掌控现场局势。
动摇者/关键变量
黄齐生
他的立场建立在“记忆真假难辨”的基础上。他的阵营归属由玩家在游戏中如何处理其“虚构与现实交织”的发言线索所决定。若与揭幕者共鸣,他将推动破局;若遭操控,他也可能成为最关键的阻碍者。
机制设计上通过“乐章记忆卡”、“残缺谱片拼接”、“角色情绪值变化”等环节推动剧情发展与阵营浮动,所有人都必须在情感压力与道德拷问中做出真实选择。
《乐声》玩家测评
《乐声》是一部节奏流畅、结构严密、情感真实的音乐题材剧本,它并不依赖“凶案”本身带动悬念,而是通过角色之间的回忆缝隙和情绪波动构建出强大的共鸣场。
许多玩家在试玩过程中都感受到一种“音乐化叙事”的节奏:前段如慢板,信息看似分散但暗流涌动;中段为行板,线索逐渐交织,阵营暗涌浮现;而最后的快板高潮,每一句台词、每一次情绪爆发都仿佛乐章中的强音,既震撼又精致。
它在机制设计上融合了大量音乐语言隐喻,例如每段记忆被称为“片段乐句”、每张线索卡用音符标记强弱拍,提升了沉浸感。同时,人物情感的描摹也非常写实,不仅“哭点”真实,很多玩家在最后自由发言时甚至出现哽咽,足见文本力量。
结局多样,有温和的,有彻底崩塌的,也有悄无声息却令人唏嘘的“弱音落幕”。这正是《乐声》的最大魅力——它不是一场推理的对抗赛,而是一场关于记忆与宽恕、关于沉默与和解的音乐会。
《乐声》剧本资料网盘截图
百度网盘下载资料截图: